为了5000年后的星辰大海,老祖宗留的大船,换几块坏木板又何妨?

来源:观察网时间:2023-05-23 17:44:12

因为评委老师的一声怒吼,“中国梆子大会”火出了圈子,也让人民群众难得听到了传统戏曲行业在绝境中发出的自救呐喊。

在了解到表演传统曲目《清风亭》的晋剧演员张军波,每个月只有1500元基本工资,连养活一家老小都成问题的时候,主持人几度哽咽,业内资深专家何赛飞更是在评委席上落泪呼吁:“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的钱花了,奖拿了,戏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多媒体报道这段新闻时,都用了类似于《何赛飞怒斥梅花奖》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这纯属断章取义,无聊无耻。何赛飞老师说的是戏曲行业的现状:表面上花团锦簇的这个奖那个奖,跟才1500元的工资的参赛演员张军波,二者根本就没有关系。

戏曲行业的落寞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戏曲日薄西山这个说法几十年前就有了,现在这颗夕阳就算不是彻底落到地平线下面去了,那至少也已经是到傍晚7点了。

为了保护传统艺术,国家每年都补贴了很多钱。可问题是,这些钱里头有多少花到了刀刃上?这些钱有没有改善戏曲行业的行业生态?有没有改善戏曲行业从业者的生活呢?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明显,并没有。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光靠比赛和奖项,是拯救不了一个衰落中的行业的。

一、补贴救不了中国戏曲

如果从正面角度来描述,戏曲的这个奖那个奖之所以无效,是因为这些比赛评奖本质上改变不了戏曲行业脱离市场,吸引不了年轻人消费的现实。

如果要从负面角度来说,那话可就难听了。国家每年几百万几千万的补贴,都被这个奖那个奖的组织者用评奖的模式瓜分掉了,真正的戏曲行业从业者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

国家补贴的钱哪儿去了?

给这个奖那个奖颁奖的平台要钱吧?使唤人家工作人员干活要钱吧?邀请评委来圈圈点点要钱吧?为了参加比赛,服化道之类也要钱吧?这些还都属于明面上算得清的账目,至于桌子底下那些乱七八糟的利益输送,这个不是圈内人恐怕根本说不出去。那么多钱花出去了,夕阳行业没扶持起来,反倒是养肥了一个又一个封闭的利益小圈子,让既得利益者们躺在补贴上睡大觉。

如果说,在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行业里,各种赛事和奖项还能算是行业内不时组织的派对的话。那么在类似戏曲这样的衰落行业里,别说举办派对了,就是行业内的管理者和头部,都在指望着靠国家的那点补贴过日子。本来盘子里就仨瓜俩枣,最后落到基层演员和相关从业者嘴里的,怕不是只剩下枣核和瓜粒子了。

况且,就算戏能拿奖又如何?很多参奖单位,排戏就是为了拿奖。可真要把这些戏推向市场了,往往就是演一场亏一场。这些戏说穿了,就是用来应付评委的样子货,老百姓自己心里有杆秤,有意愿去消费的,起码都具备一定戏曲审美能力。样子货能糊弄得了这群戏迷,那才真叫奇了怪了。

承认不承认都好,我们现在的戏曲行业说白了就两个字:内耗。拍出来的戏没有市场,从业者赚不到钱,国家的各种补贴都用来评比拿奖,大头要不是归了主办方,就是进了既得利益者小团体的口袋。这帮人才不会劳心费力地去开拓新兴市场,挖掘潜在受众,更没有动力去研究老百姓的口味,追踪时代的潮流。

现在还有拿着1500元工资都愿意上台的张军波,但要按戏曲行业的趋势再这么搞下去,这种老黄牛的灭绝,怕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然,传统戏曲混到今天这个地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之外,戏曲行业本身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就算不用我说,大家心里其实也很清楚,戏曲行业那一套传统的演出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文娱市场的环境和气候了。想要生存下去,戏曲行业就得改革,得自救。

就和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一样,我相信中国传统戏曲里头也有很多好东西。我年轻的时候也不看什么戏曲,但是现在年纪上来了,看得也多了。这倒不是因为我有多恋旧,伤害是对比才有的,和现如今的影视行业比起来,我真心觉得我们的传统戏曲配得上“艺术”二字。自然而然的,相比今天娱乐圈大多数艺人的所谓业务水平,传统戏曲的从业者也完全够格被称之为“艺术家”。

可不管我想得有多好,有一个任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戏曲行业多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人看的就是这些东西,这个时代我们看的还是这些东西。如果要问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戏曲行业为了适应时代潮流作出了多少革新,只怕也没多少人能答得上来。

二、流行不起来的传统,难逃消亡的宿命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从内容上来看,现在的戏绝大多数唱的还都是几百年前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很明显已经不符合今天的时代潮流了,跟现在老百姓生活也有很大的疏离感。如果要再往下抠一点的话,我们还会发现,传统戏曲里头的很多曲目,它们所传递的不少价值观念,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是格格不入的。

妆化美,腔唱对,举手投足规范,服装道具考究,这些做得再好也只能解决次要矛盾,主要问题并不出在这里。

为什么古人能编出这么多适合他们那个时代的曲目,而现如今的戏曲行业从业人员就不行了呢?你自己都失去造血能力了,再往那张苍白的脸上补多少粉,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就是市场化运营的收支问题。都说唱戏是两三句道尽千言万语,三五步走遍海角天涯,可排一出传统戏曲的阵仗真心不小。除了台上的演员,还有烘托气氛的乐师,还有后台的服化道,戏服、首饰、道具和配套的化妆品都得跟上。比起现代舞台剧、话剧、脱口秀和相声这些在表演形式上简约得多的娱乐项目,传统戏曲的要花钱的地方有多无少。

同样是卖票演出,如果说一张票相声卖200能回本,话剧卖400有得赚,传统戏曲要卖多少钱,才能养活整个戏班剧团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呢?要知道,即便是在戏曲艺术繁荣兴盛的过去,戏曲舞台上那些个称得上是角的从业者,也得靠捧角的金主打赏,才能活得稍微像个人样。现在别说打赏了,愿意买票捧场的人还有多少?就这样的市场环境,别说从业者能活得像个人了,能活下去恐怕都是一种奢求。

我之所以啰啰嗦嗦说那么多,无非就是想引出一个核心论点:戏曲要想活下来,改革就是必然的。而改革的要务,就是想方设法赶上时代的浪潮,不说能和现在的娱乐形式一较高下,最起码你也得有还手之力才行。

其次,就是开拓市场、培养消费者。我不觉得戏腔有什么问题,刘欢老师的一些歌曲就是用戏腔唱出来的,周杰伦的中国风里头有多少戏曲元素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是现在热度很高的416女团,这群年轻姑娘也都在积极将戏曲元素融入到她们的表演中,她们的视频在各个平台上都有着超高人气。这些不都证明了我们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不都说明了我们的戏曲文化哪怕在新时代也是可以收获一批拥趸的吗?

当然,人家能获得粉丝的认可,不仅说明人家传承得好,更说明人家创新得好。416女团的视频,可不只是对传统戏曲的简单演绎而已,这群姑娘的唱出来的戏腔,很多都是用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改编而来的。

不只416女团的表演,还有之前火爆一时的粤剧《白蛇传·情》,以及最近和网游《剑网三》进行跨界合作的粤剧剧团,这些都是相关从业者努力将传统戏曲和流行文化结合起来的典范。它们的成功和破圈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种可能:消费者、戏曲剧团和流行文化三者是可以做到三赢的。也说明市场消费者至少是能够接受传统戏曲当中的一部分,比如戏腔和身段的。

很多戏曲从业者很难割舍传统曲目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这个话题不是我一个外行可以置喙的,如何取舍,最终还得看戏曲行业的从业者自己。但不管怎么说,相比那些根基尚浅的新兴表演行业,比如脱口秀,中国消费者对我们自己的戏曲还是相当宽容的。这种宽容的存在,就意味着从业者拥有可以耕耘的土壤,种什么还有得商量,要是没地可种了,那才是大问题。

三、了解我们从哪儿,我们才能知道要到哪去

今天这个话题是由中国戏曲所引发的,所以我在这里还想说一点和这个热搜稍微沾点边的题外话。

或许是因为上网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我时不时总能看到一种奇谈怪论冒头,说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说我们中国是一个没什么艺术细胞的国家。

我呸。我们中华民族怎么就不能歌善舞?我们中国怎么就没有艺术细胞了?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宫廷雅乐和舞蹈,不是为了载歌载舞,我们为什么要谱写《风雅颂》?不是为了艺术表达,我们为什么要创造赋比兴?要是这都不叫有艺术细胞,那我看人类历史上其他文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艺术细菌了。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还有元代的戏曲和明清的小说,随便哪一个拎出来不是高山大海?随便哪一段摘出来不能入词歌唱?随便哪一篇抽出来不能翩翩起舞?就连直到现在都为无数人所诟病的南唐后主李煜,放眼古今中外,又有几个国家的封建君主在文艺上的造诣能比得上他的呢?

就因为跟西方的审美观念不符,所以我们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这些都不叫艺术了?这和硬要说白马非马有什么区别?说白了,这一套解构主义的话术,就是用来打击我们中国人民族自尊心的罢了。它的所谓合理性,从始至终都只存在于西方一元论的信徒臆想出来的那个虚无世界里。

我为什么要在今天的这个话题里头插入这么长的一段题外话?因为我并不认为中国戏曲的存续只是业内人士的问题,我觉得在我们永远都需要面临的三个终极问题“中国人是谁?中国人从哪来?中国人要到哪去?”上,它也是一块分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拼图。

如果不能将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让它们和背板上的其他拼图很好地融合到一起,或许在许多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子孙后辈试图再将这幅拼图拼到一起的时候,没准他们就会陷入困惑与迷茫。

结语、没有哪块木板的去留,值得用船的安危做赌注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艘特修斯之船,据说这艘船的历史非常悠久,久到船身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被替换过无数遍了,所以这艘船才能够长期保存下来,让后世也得以瞻仰。

由于这个典故,后人还从特修斯之船的身上衍生出了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如果船身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换过了,那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我不知道大家伙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但如果要让我给出看法,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我相信它还是原来那艘船。”

就是因为我相信,所以我才不希望看到,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这艘大船上,哪怕出现一块破损腐败的木板。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块木板的事,今天甲板上这块木头腐烂了,我们就让它这么摆烂;明天龙骨里那根横梁形变了,我们就任它那么躺平。那么或许有朝一日,后人就再也辨认不出我们这艘船曾经的模样了。

没有哪一块木头可以经得起5000年的风吹雨打而不被岁月所侵蚀,坏了不要紧,咱们换块好的上去就行了。国家民族这艘大船如此,文化艺术这艘小船也一样。

革故鼎新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迎接未来。没有哪一块木板的去留,值得用一艘船的安危来做赌注。中华民族已经在洪荒岁月里航行了5000年了,我希望她能在星辰大海中再航行5000年。

别纠结了,大家伙,趁着夕阳还没完全下山,该的都早点了换了吧。

标签:

资讯

行情

市场

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