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刷爆《灌篮高手》仅是回忆杀吗?那是我们热血的青春

来源:杭州网时间:2023-04-20 20:31:39

【凌晨刷爆《灌篮高手》仅是回忆杀吗】今日凌晨,《灌篮高手》电影版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预售票房超8000万、 26万人刷零点首映燃补青春,笔者的朋友圈里一夜间写满了“爷青回”:“听到主题曲响起就想哭”、“上一次看灌篮,我还是个孩子”……等了整整27年的湘北VS山王终于成真,圆了青春时的梦,了了少年时的意难平。

这样的盛况,并不让人意外。年初时,《灌篮高手》电影版在日韩及东南亚等地上映,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映67天就已跻身日本电影百亿俱乐部,在韩国连续12天蝉联票房冠军, Line、推特、B站等次世代社交平台上讨论热度居高不下……15日的北大首映,为了呈现最真实的现场感甚至还拉来了国内最大移动银幕——27米的Cinity巨幕,排面和话题度双双拉满。


(资料图片)

一部27年前就已完结的动漫作品,为何会让人这么“上头”?其再度翻红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和路径可追?

(一)

当超大银幕以铅笔手稿的方式,渐渐显现出身穿红色球衣的身影,我们忽然明白,虽然步入中年,但在《灌篮高手》的世界里,大家仍是“少年”。

《灌篮高手》是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漫画,在1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被称为日本运动漫画的巅峰之作之一。这部连载了6年、被很多人惦记了27年的漫画,书中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4个月,却成了很多80后、90后心中的“顶流”。

它在当时究竟有多火?

有网友在“虎扑”上这样追忆:1997年,内地开播《灌篮高手》动画片。因收视率太高,有南方电视台特意配上字幕:高考后还将复播,请安心备考。那时的年轻人都是看了“灌篮”才懂了篮球。

事实上,一部动漫影响一代人的例证,在中国早有先例。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的日本特摄剧《排球女将》、《绿水英雄》,就被誉为“少女漫”改编的巅峰。即使故事现在看来有些“超现实”,但“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与中国女排夺冠的时代背景,交相呼应,至今仍是无数国人心中的“白月光”。

而中国的篮球热,从世纪之初火爆至今,两大诱因就是《灌篮高手》和姚明进入NBA,甚至两者之间,还有着奇妙的羁绊。

当年17岁的姚明,常被人说长得像赤木,他愤愤回应:你才像赤木,你们全家都像赤木。

多年后,他到休斯顿火箭,看到总经理时,小声问身边人:你看他像不像安西教练?

时至今日,这样的次元破壁比比皆是。日本观光厅曾发布数据,漫画中的现实原型江之岛排在国人最想去的日本景点第二位,仅次富士山。

每年全世界都有超千万人跑去日本的湘南海岸“打卡”,那里有个路口,动画片中晴子曾在此对樱木挥手。路口正对一片金色的海,不远处便是湘北高中,如重见青春。

无数人在故事中汲取勇气。奥运冠军林丹就把动画的片尾曲《直到世界尽头》文到右臂上,甚至成了他的自传书名。

在书中,他写道:看着樱木花道远去的背影,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挚爱的球场,留给大家的,可能也是这样一幅画面吧。

那个灌篮陪伴的夏天早已远去,但红发少年和湘北的故事,却镌刻成记忆中最灼人的片段——

看一群热血的高中生打篮球,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从中学会了成长、接受了遗憾,这是很多人在青春时代做过最美好的事之一。

灌篮的魅力早已不限于篮球。

《灌篮高手》被日本最大的电子书籍网站ebook票选为“改变人生漫画”的第1位,也曾被列入“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与其说它是一部动漫,更不如说它是一种集体怀旧的流行文化、是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投射。

为什么一句“全国大赛见”,就能让那么多人翘首以盼了27年?再次回头审视这部作品,你会发现,经典正是源于它的“非典型”。

首先,这是一个不开挂的普通人的故事。

《灌篮高手》的世界里没有“龙傲天”。主角樱木花道,只是一个有一点天赋的普通人,接触篮球之前是个处处碰壁的倒霉蛋。和初中就开始打篮球的队友比起来,樱木花道毫无篮球基础,在起点处就落后了一大截。但为了帮助球队赢球,他从运球练习开始,披星戴月;为了不再错失关键的一球,他一周投球2万次……即使是这样,在漫画结尾时,他也依然只是“初窥门径”。

这次的电影版,井上选择了比樱木更普通的宫城来作为主视角,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荧幕前更多的普通人产生代入感。因为生活中,大多数人既做不到过目不忘,也没能打通任督二脉。我们都像身高168厘米的宫城一样,需要靠不断叠加的努力和拼搏,才能离成功更近一点。

其次,这是一个“原来主角也会失败”的故事。

与大部分动漫的“合家欢”结尾不同,《灌篮高手》的世界里,没有“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童话。井上用寥寥几笔,交代了结局:湘北没能实现“称霸全国”的梦想,樱木花道也没有收获爱情。故事以一个让所有读者意外的方式戛然而止。

即使万人请愿,井上雄彦也依旧拒绝了继续画下去,“这就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结局了”。在他看来,这个结尾虽然遗憾,但才足够真实。

这样的道理,只有等我们长大后回头再看,才会心有戚戚。因为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这样的失败——就算你拼尽全力,最终还是输掉了“比赛”。梦想的意义有时并不在于能否实现,而在于我们能否成为更好的自己。

或许,《灌篮高手》之所以能成为热血青春的最佳注脚,就得益于这份酸涩的坦诚。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

(三)

凌晨首映,有不少杭州的动画制作公司组团来“取经”。微信群内的观后感里,有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我们有些嫉妒,因为我们也想被记住。

想被记住,是中国动漫写在脸上的集体期待。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文化IP,才是“灌篮”热背后的新命题。要思量这个问题,不妨让情怀的热血先凉一凉。

想被记住,是否一定要“向外看”?

“灌篮”的热映,让一种声音抬头:果然做动漫,还得往外看。在一部分人的眼里,似乎现在的中国动漫也不过勉强“跟跑”而已。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动漫从来与国界无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站立于“亚洲巅峰”的中国动漫,就曾靠着《铁扇公主》、《大闹天宫》、《九色鹿》强势“出圈”过。而从2015年至今,我国进口动画电影数量占比整体虽仍在上升,但票房占比却呈下降趋势。

就在《灌篮高手》上映之前,刚刚有一个“外来和尚”在中国“水土不服”——4月5日中美同步上映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全球票房突破5亿美元,但该片在中国上映十天,票房才堪堪破亿,远不及3月中上映的《铃芽之旅》和4月初上映的《忠犬八公》。有影评家把脉“这部电影选择彻底靠拢游戏玩家,放弃路人观众”。

橘生淮北则为枳。作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游戏电影,“超级马力欧”浑身都是梗,但缺少共鸣的“文化土壤”,观众照样“不买账”。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需要找到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没有违和感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神话”和模仿国外的动漫作品。

前段时间《中国奇谭》的爆火,证明了中国动漫不是不能有深度,也不是不会讲故事。如何讲好中国动漫故事,业内几乎达成共识:

好的中国动画应该是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吸取灵感。中国故事和中国美学的问题,或许只能我们自己去解决。

想被记住,是否一定要“上技术”?

为情怀买单之余,“灌篮”的争议点,大多集中在它使用的三渲二动画技术上。有大量粉丝认为电影不是2D动画,“没哪味儿了”。该不该上技术的话题,一时间自成舆论场。

电影特效大师理查德·泰勒,曾经说过,能吸引他去看的动画片,不用去过分追求炫目的技术。“动画最主要的核心,是对人的心灵有触动。”

盘点国产动漫的口碑佳作,隽永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九色鹿》,新鲜如《凡人修仙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之间的共性证明: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看时能“上头”、过后有“嚼头”,才是成功的分母。

近几年有多部强调视效的中国动漫电影抢在热门档期上映,制片方动不动就投资上亿元,号称很多钱都用在了特效上,但均反响平平。原因在于核心故事不感人,特效再炫也不过是买椟还珠而已。

科技创造了无限可能,但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故事才是灵魂。这个如此浅显的道理,放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反倒需要一再提醒。

数据显示,我国的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人,动漫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我们不缺受众,不缺技术,甚至不缺素材。

敞开的国门,渴求的是一个合适的文化载体,在当下的发展语境中,像当年的《灌篮高手》《排球女将》那样,跨越文化的国界,去讲好一个与世界共情的中国故事。

有人曾经问过宫崎骏,为什么他的作品每部都很成功?

这位动漫大家说,首先是他自己喜欢。第二,他身边的挚友也喜欢。只要做到这两点,这部动画电影就会让所有人喜欢。

你看,道理,如此朴素。

标签:

资讯

行情

市场

配件